查看原文
其他

参加禅修3年后,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

阿蛋蛋 阿蛋研究所
2024-08-22

前两天受晓静的邀请,我在自我进化论的社群里分享了2019年我参加大乘禅法七日止语禅修的经历。参加完禅七后,我便意识到这次禅修对我而言是一次”Life-changing“的体验,而经过三年的消化和体悟,那些开始对禅修或冥想的浪漫想象随着时间褪去,我得以更坚定地写下这些东西,分享给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你。


2019年,是我生活状态非常糟糕的一年。那段时间,我的工作非常不顺利,虽然每天加班到很晚,但始终看不到结果,收不到反馈,像是蓄力已久的拳头狠狠砸进棉花里。


长时间浸泡在这种能量被榨取,但是很少被充电的环境中,我的情绪时常很低落,做什么都提不起劲,那种“我没有力量做事”的感觉伸出触角,深深地缠绕着我。没有人在这种状态下会舒服自在,我也曾时时刻刻都想逃离,但也更想大口呼吸。想改变。我开始思考那些关于“为什么”的大问题。


人为什么要活着?为什么要工作?

哪些行为的动机是社会规训,哪些是我自发自主的想要?

如果我可以对我的生活做主,那我怎么确定这是我真正的所思所想,而不是肤浅的感觉或是我想逃避?

我为什么会觉得没力量?怎么样可以找回自己的力量?


充满了疑惑的我,开始四处寻找答案。


阅读、独处、和朋友没日没夜的聊天,一次和朋友聊天时她提起自己曾经参加过大乘禅法的禅七,对她的认知生活的视角影响非常大。我因此受了启发,决定也去试试。


那时我甚至分不清冥想、禅修和内观的区别,也不知道其实每种流派的修行都有自己的规矩,只知道禅修就是要止语、要吃素、要打坐。一想到能偷出七天的时光,让我逃离这些痛苦的东西,不和外界有任何的互动,我就特别兴奋。于是立刻报名填表,在中秋节的时候来到禅寺里。


签到、上交手机、入住宿舍,师兄又强调了一遍禁止事项,不准说话、不准阅读(止语也止思)、不准打扮自己(好好修行!),从师兄发的每日的行程表上得知每天要干嘛。早上要4、5点起床,被吓到,心里小小打了退堂鼓,毕竟已经很多年没有早起过了。除去吃饭、睡觉之外,我们每天只干两件事情——打坐和经行,师父和师兄们会在打坐和经行之余穿插着讲经,日程表平淡到到无趣。


打坐,不是像我之前在家那般想做几分钟都可以、松松垮垮的闭眼盘腿坐,而是有特定坐姿和流程的坐禅;经行,也不是无意识的随意走路,而是有特定身姿和步法要求的行禅。


对我而言,反倒是经行比打坐带给我更为深刻的体验。


经行,需要肩膀下沉,胳膊放松,左手握拳,右手自然下垂,用脚跟蹬地,顺时针绕圈行走。练习经行的灵魂在于三个词——觉观、制控和内劲


别被这三个看起来很难理解的词吓到,我尽量用语言尝试还原这是何种状态。


说状态而不说体验,是因为体验极难用语言形容,非得肉身结结实实的锤炼过一轮,才能从身体到头脑全方位心领神会;且人和人的体验又收到诸多客观主观条件的影响,不尽相同,所以我也只能用最最浅显的方式,描述这些状态。


什么叫觉观?我想分享一段领悟到“觉观”的故事。


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种感受,有时你会觉得,身上装了一些自动化的程序。在很多你意识不到的时候,这些程序就会开始运作,影响你的行为。


我有时会无意识地拒绝别人的好意,当朋友想送礼物给我时,我会下意识地想拒绝。不是那种坚决不要朋友怎么说都不肯收下的强硬拒绝,而是有点隐秘,会心里先紧一下,脑海里闪过“是不是不要更好”的念头,最后纠结着收下礼物的细微抵抗。
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抵抗?不是我要和朋友客气——明明和有些朋友的关系已经完全不需要客气;也不是礼物很贵觉得收下很不好意思——也不是没送过价值很高的礼物,平时我也会时时把朋友们的喜好放在心里。


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?


品到最后,我突然发现,也许是在我没注意到的地方,有个程序叫做“我不配得”打开了自己的开关。我该不该得的负担,得到了想还这份情谊的负担,像是没收好的项链在口袋中缠起了一个小小的结。而我们的行为会被很多这样的结包裹。有扭成一股怎么都难拆开的,也有轻轻一拧就松了的。这些结无关好坏,没有对错,但意识到这个结的存在,就叫做觉观。



回到禅修的时候,当师兄讲完经行的姿势并且做了示范,一开始我心想,这也太容易了,就立刻模仿了起来。但走了一会后,我观察前前后后的师兄们,发现大家都走的歪七扭八,于是我便开始观察自己,观察我的步法,观察我每一块肌肉是否用对了力量,我是在“蹬地”,还是只是借助惯性把腿甩了出去,我的右手手指是在微微用力,还是只是随意摆放在身前;我的脚掌是完全接触了地面,我是如何呼吸的,用力还是平静,大口还是小口,我的呼吸是不是在影响我的脚步。


这并不容易,因为这一切不发生在我的脑海里。我不是在脑中提问我自己,我的肌肉状态如何,我的呼吸状态如何,同时,我也不会在脑海中评判我的行为是否正确,我需要聚精会神又安安静静地看着,纯然地觉察、感知着我的身体。这些未经思考而获得的、先于有形的语言而被身体或直觉抓住的对自我的观察和凝视,叫做觉观。


这些微小的、隐秘的想法,不会出现在你的思考中,在你用成形的语言描述它前,你的直觉和身体就已经发现了他的存在。你需要非常安静的、耐心的、剥洋葱一般轻轻地撕开每一层皮,这些结才会最终暴露在你的面前。


当我对身体的状态、对我精神的状态足够敏锐的时候,我开始尝试师父说的下一个阶段:制控。制控这个词,是不是跟控制特别像?但他们完全不是一个意思。控制是一个简单的动作,有个自上而下的调控系统,在精神支配下的自知自觉的调制行为,叫做制控


举个例子,我移动了我的脚,叫做我控制我的脚;当我有意识地用精神催动小腿、脚步的肌肉力量最终抬起了脚,且脚在空中的时刻肌肉依旧是有意识的绷紧状态,这一套操作才叫做制控。


而行走中的每一个动作,每一次移动,都需要动用制控的力量,以校准自己经行的姿势,是不是觉得经行没那么容易啦?


而最后一步,也是我认为最难的部分,叫做内劲灌注。内劲是一种精神力量。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《荒野猎人》里就能看到这种精神力量的显化。


小李子饰演的荒野猎人格拉斯被灰熊袭击导致全身撕裂受伤濒死,又在重伤的情况下被丢入墓穴,天寒地冻,他只能以死马为食,却依然返回营地,向杀死儿子的仇人复仇。格拉斯当然有浓厚的恨意,但恨意只是一种情绪,真正让他能够拖着支离破碎疲惫不堪的身体完成复仇愿望的,正是他强大的精神力量。



经行中这三个关键词的习练还解决了一个我长久以来的困惑——当我想做一件事的时候,我该如何区分是我真的想,还是只是我的恐惧驱动我去做


当我不想学习只想看剧的时候,看剧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吗?我看到我害怕学习带来的疲惫或无所得;

当我站在雪板上却迟迟不能加速,平稳地滑行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吗?我看到我对摔倒的畏惧;

当我身体已经非常疲惫却还是坐在朋友们的饭局上,留下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吗?我看到我害怕因为表达真正的想法而让朋友觉得不适;

当我没抓住砸在我头上的新机会时,我为啥没接住呢?我看到我因为害怕失败而试都不敢试。


觉观让我看到,当我决定做一件事时,这些恐惧有没有绑架我。有意识的运用自己的力量,我便能把精神力量灌进我的身体,更准确的把那些真正的我想我要放在篮子里,把那些我害怕丢进垃圾桶。


这些力量不来自于外界,而是早已藏在我身体里。我不需要逼迫我自己,我就像一个看守河流闸口的守门人,把闸口打开,那力量就像奔涌之下的江河一般,无穷无尽,绵延不绝。让思绪穿过身体,让情绪穿过身体,让恐惧穿过身体。


现在我依然时常有深深看到自己的无力,看到自己的疲倦,看到我的行为背后的恐惧时,有些时候我会放纵自己休息,但更多时候,当这些无力又开始绊住我的脚步时,我都会轻轻推自己一下,去把闸口打开,再次意识到意识到那些无力都是假象。所谓“何其本性,本自具足”,只要我想,那力量一直都在。


师父惟海法师本人


然后再来聊聊禅修时打坐的状态。


打坐,也要符合规范,是不能歪歪斜斜随便轻松地打坐的,坐时脑袋要平视或微微垂下目光,双肩放松,脊背挺直(去找头顶),双手结莲花印,指尖相距一个指甲盖大,盘腿最好双盘,单盘次之,散盘再次之;


入座的流程也有规范,比如要先“入座”,给身体一个“我要打坐啦”的信号,能够更专注于此时此刻的打坐;


其次是“修止”,调整呼吸的状态和频率,让所有的思绪都沉静下来,让妄念流经身体或者散去;


再者是“觉观”,和经行中的觉观类似,不带评判的觉知、觉察,不对外物,而对自己;


第四是“养息”,全然地觉知自己的存在本身;


最后是“出座”,把五感和注意力从自身上收回来,投射去尽可能远的世界,找到和外界的连接。


初听时,我特别不理解为啥打个坐还要讲规则,毕竟在家我也会打坐,打坐本身并不难。后来我才意识到,这些复杂的规则其实服务于“觉知”。对于很多一开始修行的人而言,如果没撞到墙,没经历过痛苦,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形状的。同样,如果最开始没有规则约束,人会缺乏一些动力,来真正看到、意识到自己是在如何生活的。


在练习打坐的前三天,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痛苦,一方面是来自于打坐的姿势,看似容易其实要求肩、腰、腹的肌肉时刻保持力量,而我习惯了驼背踏肩地坐办公室,一旦需要重新练起肌肉简直痛到像去健身房连练三天器械,每一块后背的肌肉都在拉警报。


最可怕的是健身房可以选择不去,但禅修却不能停(师父会拎着戒尺在背后走动监督我们的姿势,一旦坐姿松了就会挨一下戒尺)同时,打坐还特别容易腿麻,虽然师父也会松口,允许大家特别痛或麻时调整坐姿,但一次2-3小时的打坐不管如何调整,那些不适都不会消失;因为早上4、5点就起床,打坐时又很安静,和困意搏斗简直每天都在发生,疲惫时维持清醒是极难的。


但神奇的是,三天过去后,那些痛苦都有所缓解,进入一种奇异的清醒的状态。我的身体非常轻松,神清气爽,吃的特别多(大概是动用精神力量确实消耗体力)。禅修结束后,我的朋友说我的皮肤特别好,也直到现在,即便是我在电脑前坐着,背也会自觉挺直,不挺直反而会觉得累,不会再像之前一样驼背含肩。


我更能理解,为啥禅修多为禅七甚至更久,不仅是因为全世界的古老文化中,七和宇宙运作有关,对于修行的人来讲,三四天太短,还在痛苦中挣扎;到第五六天刚刚咂摸出些味道,还在体悟,需要在多些时间,才能真正经历过这一轮修炼,把修行中的种种经验内化下来。


师父在讲禅时,会十分注意语言和行为的秩序。比如,他会禁止我们说禅修=冥想,因为冥是黑暗混沌,想是思绪纷杂,而修行却需要清明地觉察、全神贯注地行动,冥、想,是修行的大忌。又比如他会非常注重词语乃至发音对修行的影响,像“禅”字,现代汉语读chan,但古语其实读shan,shan会让声带和胸腔有一种共振的频率,便能让我们直接从身体上经验到,禅并不是独自修,而是在万事万物中修。




禅修结束了,但修行从未结束。我们一生中只有一个课题,就是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。


在成为自己的路上,我们遭遇到的一切人、事、物,就像唐僧取经路上所经历的种种酸甜苦辣,只为我们可以更了解我们自己,并获得成为自己的力量。


在我看来,这些旅途上发生的种种故事,不过都是让我成为我的工具。禅修也一样。工具不是用来放上神坛或纯粹观赏的,工具是当你有困惑,当你需要帮助时,帮你解决眼下的这道问题的,是用来帮你更好地生活的。


我很喜欢的硅谷投资人Naval曾经提到,他的人生哲学之一,就是佛教。去掉那些难以证实或证伪的轮回因果,佛教倡导的内在修行,对自我的认定,对时间的理解,都能让我们活得更像自己,禅,本就是一门关乎每个人内心状态的精神哲学。


当你迷茫无助、力量匮乏,或是想要寻求一些答案的时候,也许禅修可以成为那块敲门的砖,用一段100%投入的体验帮你还原你可以是什么样子,生活是什么样子。


在红尘滚滚中,一同修行吧。


(部分图片来自网络)





补充资料:


  1. 感兴趣的朋友有空就去参加一次禅修体验吧,一定比我写的精彩。师父会在全国各地举办禅营,也有线上的课程。禅营本身为公益性质,可能会有一些激励押金噢!(戳公众号了解详情)

  2. 师父和师兄们在运营的公众号,关于禅修、佛学、修行,和禅修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基础问题,都有一些解答,可以参考阅读。
  3. 《禅者的初心》铃木俊隆 著,这本书是乔布斯青年时代禅修的入门书籍,没有晦涩的语言,也没有宗教的影响,铃木禅师讲禅的方式简单直接,直白地阐明了禅是什么,为什么要修禅,以及最重要的:不要去学习,而是去感受。


  4. 《纳瓦尔宝典》纳瓦尔 著,如果说上面是一本禅修指南,这本书中纳瓦尔关于成功、幸福、自我、生活的看法,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,修行路上颇有所成之人的阶段性汇报。从他身上,能看到来自东方智慧的深深影响。他懂得如何如何聆听自我的声音,懂得听从自我的召唤而不苟同,内心坚定又乐于助人。和《禅者的初心》结合起来读,有一种理论照进现实的感觉,有一种奇妙的呼应。

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阿蛋研究所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